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081401岩土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081401岩土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发布日期:2020-07-21 】

岩土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14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    学科简介

岩土工程是研究岩石和土工程特性,评价场地自然灾害可能性,设计、施工和监测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边坡、挡土结构、堤坝、隧道、码头、填埋场等土工构筑物的学科。

1984年开始培养岩土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2000获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软土力学与地基处理、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岩土工程检测与控制、环境岩土工程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长期承担着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在矿山岩土体稳定性监测与加固、地基处理、边坡工程、深基坑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前列。本学科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各界的好评。

本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30名教师,包括7名教授和15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5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3人。近年来,本学科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技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同时,本硕士点积极开展地方和行业科技服务,主持及参与了赣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及咨询工作30余项。

二、    主要研究方向

1.软土力学与地基处理

(1)软弱土体的力学和工程特性

(2)动荷载在软弱土体中的作用效应

(3)软弱土体加固理论、方法和技术

2.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

(1)岩体的力学特性和工程特性

(2)路堤和露天矿等高陡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加固维护

(3)隧道和采空区等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加固

(4)岩石力学数值计算

3.岩土工程监测与控制

(1)地基、围岩等工程性质测试与评价

(2)深基坑、高边坡、隧道和矿山围岩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3)桩基测试技术

4.环境岩土工程

(1)岩土工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评价

(2)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3)岩土工程环境灾害风险控制技术

三、    培养目标

(1)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岩土工程专门人才。

(2)掌握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内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能胜任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工作或进行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管理、施工等专门技术工作。

(3)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4)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学习年限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

五、    培养方式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但培养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各学科可以采取灵活的课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主要以自学、线上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其他环节参照全日制研究生。

六、    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9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七、    必修环节

1.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育3学分)

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

采取专题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会或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形式,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活动。

累计共3学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审核学分:听取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或学术交流,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签字,每6次计1学分;取得以下创新创业业绩: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项、自主创设公司且取得营业执照或在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相应会议论文1篇,计2学分;校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项。

劳育旨在激励和引导研究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育共计1学分,主要以志愿者服务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为主,由学院或学科点组织,学院备案,每学年累计满10小时及以上,计1分。

2. 学术报告(1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3. 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末至第4学期初,开题报告两周之后再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鉴定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身心健康、助教、助研、助管等方面,该环节由系部组织并考核,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八、    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

1)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细则和大小单双哪个平台最正规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根据就高原则执行。

2)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及以上,作者第一单位应为江西理工大学,或在读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在读期间有一项技术方案被相关单位或企业所采用(以完整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依据)。或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与硕士论文内容相关的2篇及以上专业领域认可的期刊论文,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

3)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前,应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署名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执行。

九、    其它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条件须满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相关规定。

1.申请提前毕业者必须在达到优秀毕业生的绩点成绩,且学术业绩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全国CSCDCSSCI核心库发表2篇以上(2)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2)在高水平论文源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3)发明专利授权1项以上(含1项)或专著1部以上(含1部)(字数要求:5万字以上),排名前二名。

2.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

3.所有硕士论文答辩都必须上机演示其研究成果,否则答辩不予通过。

学术论文发表说明:

1)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

2)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须与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向一致;

3)所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江西理工大学。
 

置  

     

制订(签名):潘建平               学科点带头人(签名):潘建平

分管院长(签名):王观石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 兰小机

学院(盖章)